你的位置:期货股票配资门户_线上炒股配资_线上炒股配资公司 > 线上炒股配资 >
十大配资排行 威海蓝海银行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落后步伐明显,生存逻辑变了?
发布日期:2025-03-26 21:55    点击次数:200

十大配资排行 威海蓝海银行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落后步伐明显,生存逻辑变了?

撰稿 | 多客十大配资排行

来源 | 贝多财经

图片

将时针拨回至互联网金融兴起的那几年,在科技浪潮与金融创新的交织中,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借助智能手机形态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新纪元,这一时期,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支付宝、财付通等逐步崛起,为后续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爆发期。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标志性事件对传统金融形成挤压之势,无形之间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转型。

在此背景下,民营资本乘国家经济上行之势加速壮大,成为金融改革的核心推动力。2014年,原银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获批筹建,其中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依托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技术优势,探索出"小存小贷""大存小贷"等差异化经营路径,一时间引爆了国内整个金融市场。

十一年来,在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等互联网大厂和优秀民营企业纷纷躬身入局和不懈努力下,19家民营银行应运而生,规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增长,这足以证明民营资本在参与金融改革转型中是一支重要的队伍。

而在这些民营银行中,威海蓝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海蓝海银行”或“蓝海银行”)无疑是市场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因为它是山东省首家民营银行,而且其依靠多渠道获客引流及互联网流量平台合作推动的O2O战略模式,自2017年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

然而,仅仅才过了不到八年时间,蓝海银行却已是“危机四伏”。根据蓝海银行最新公布的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中所披露的数据,其2024年业绩断崖式下降、净息差骤降、合规经营风险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骤然浮出水面。

这一切不禁让人发出灵魂之拷问,头戴“第二批试点民营银行之一”光环的蓝海银行,缘何沦落至此深陷泥潭之中?其还能走上一条荣光之路吗?

图片

一、业绩遭受严重“滑铁卢”,或与净息差和成本收入比双双承压有关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蓝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同比下降39.42%;实现净利润4.15亿元,同比下滑47.86%,营收净利均录得双降,尤其是净利润可谓“断崖式”下跌,要知道在2023年其全年净利润可以达到7.96亿元,这意味着仅仅才一年的时间,蓝海银行一下子就将四个亿亏空殆尽。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蓝海银行营收增幅近些年下降明显,面对银行业激烈竞争,意味着“不进则退”,而净利润增速也是飘忽不定,显示出其盈利能力较为羸弱。

如下图所示,蓝海银行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4.24亿元逐年增长至2023年末的23.97亿元,期间增速只是从2019年的51.65%增长至2020年末的88.18%,随后则是逐年大幅放缓,直至降至2023年末的17.62%。也就是说,虽然此前蓝海银行营收增幅在一步步下探,但从未出现过像2024年这样的负增长情况。

图片

与此同时,该期间内其净利增速也并不稳定,虽然在2022年出现过一次小幅度下降,但盈利能力整体还是保持不错增长态势,常年增速能保持两位数增长,实属不易。只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维持下去,2024年其净利润超47%的下滑,成为该行成立以来盈利能力遭遇到的最大一次“滑铁卢”。

图片

由于距离蓝海银行正式披露2024年度报告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暂时还无法得到更多详尽财务数据来深度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去年业绩出现如此严重的滑坡,但透过此次蓝海银行发布的同业存单计划中一些数据,我们也能做出一定的初步判断。

一方面,净息差持续收窄加剧了蓝海银行盈利端的压力。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蓝海银行净息差仅为2.35%,较上年末压降了1.99个百分点,同时也大幅低于同期我国民营银行净息差4.11%均值1.76个百分点。

而我们知道,息差收入一直是蓝海银行最重要的营收来源,2022年及2023年占总营收的比重均高于90%,分别为95.34%、90.82%。但在如今降息大环境下,该行净息差连年下降,会直接导致自身盈利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另一方面,营业支出端口成本的抬升,促使成本收入比大涨,从而压制了利润增长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蓝海银行成本收入比激增至46.04%,不仅相较于上年同期的30.35%数值大幅增长了15.69个百分点,而且也较2021年的27.11%低值暴涨了18.93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蓝海银行成本收入比数值,也已经高于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不应高于45%的监管建议值。

图片

图片

二、资产规模增速难企稳,不良贷款率有所改善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金融市场的战争更是如此,注定激烈且残酷,民营银行与诸多实力强劲的对手“贴身肉搏”,要想逆袭,就必须凭借自身得天独厚互联网巨额流量的基因快速变现,这是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依仗。

出身腾讯系的微众银行、阿里系网商银行,皆莫不如是,也为众多民营银行中的佼佼者,实力无需过多赘言。

蓝海银行则不同,背后站着的股东却并没有互联网基因,是由威高集团等7家胶东地区民营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股东涉及医疗器械、药业、海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服装生产、工程机械、车轮生产、食品原料生产、百货等产业,股东资本实力均较强。

据2023年财报信息显示,威高集团为蓝海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0%;第二大股东是赤山集团,持股22.5%;剩下五家股东分别是迪尚集团、青岛福瑞驰、兴民智通、安德利集团和烟台振华购物中心,持股比例分别为12.5%、9.9%、9.5%、8.1%、7.5%。

即便没有互联网成色股东加持,但从成立之初开始,蓝海银行所合作的外部渠道多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同时营销渠道引流能力不断提升,业务规模扩张较快。

然而,近些年来蓝海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之势非常明显,扩表步伐反而明显滞后了。

横向对比来看,微众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5800亿元,网商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超4800亿元,新网银行、苏宁银行、众邦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已突破千亿元。而截至2024年末,蓝海银行总资产规模则仅为555.43亿元,与微众银行相差近10倍。

对此,市场也对蓝海银行贴上了“掉队”的标签。当然,蓝海银行的“掉队”不仅体现在与同行竞争对手层面上,与近些年自身发展相比,其落后步伐愈发明显,资产规模增长较为乏力。

事实上,得益于政策触发的一波红利,成立初期蓝海银行规模扩张迅猛,在正式开业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19年,其总资产规模达到了303.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57%。不过,好景不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保持住,随后该行资产规模增速逐年持续放缓,比如2022年增速降至为11.49%,2023年已经降至了个位数,为3.51%。时间来到2024年,虽然其总资产规模增速回暖至5.26%,扭转了此前增速连续四年放缓的局面,但依旧比不上此前资产可达两位数的增速。

图片

资产质量方面,去年该行有了一定改善,截至2024年末,蓝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较2023年微降0.02个百分点,虽然降幅不大,但这却是该行不良贷款率在连续攀升五年后首次出现的压降,显示出其风控水平有所提升。

而在拨备覆盖水平上,截至2024年末,蓝海银行拨备覆盖率降至161.6%,较2023年末减少12.22个百分点,显著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反映出其风险抵补能力呈现弱化趋势。此外,这一指标变化与该行净利润同比暴跌47.86%、净息差骤降1.99个百分点的业绩滑坡形成“呼应”,暴露出在利率市场化与拨备增厚“安全垫”承压背景下,其后续经营所面临的调整压力。

图片

三、助贷撑起业绩增长“野心”,风险敞口持续曝露

作为按照O2O类互联网银行发展战略的民营银行,蓝海银行一直以来的展业路径之所以能够与其他头部互联网银行一较高下,主要归功于消费金融业务的支撑,而该业务背后落地的担保助贷模式,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据悉,为尽快拓展客户渠道,蓝海银行持续发展互惠型助贷产品,近年规模快速上升。其中,蓝海银行作为资金方提供成本较低的资金,并通过自身模型进行客户筛选;助贷机构负责客户营销获取及前期客户风险把控,借助该行的融资服务以扩大自身市场影响力。

简而言之,该助贷模式就是蓝海银行与有资金实力雄厚的担保人合作,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即由担保人来履行保证义务,进行债务的全面兜底。

公开资料显示,蓝海银行开发的互惠型助贷产品合作的导流获客机构包括互金平台、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消金公司等。而这其中就有多家担保公司,包括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

显然,这种模式将终端风险转嫁给了担保公司,短期来看的确可以为蓝海银行输送稳定的利润,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但长期来看却不利于该行建立起自我风控能力,一旦产生逾期风险,蓝海银行就会反噬自身,承担起较大的舆论压力。

毫无疑问,这些助贷平台违规收取服务费、保证金、暴力催收等行为,曾引发了消费者大量投诉,而作为第一资方,蓝海银行也难免受到波及。黑猫投诉平台有超700多条关于蓝海银行涉及高利率、暴力催收、泄露个人隐私的投诉,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声誉。

图片

引发消费者大量投诉的同时,蓝海银行的内部管控合规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2024年蓝海银行受到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的罚单合计有6张,罚款金额共计160万元。其中有两张大额罚单直接剑指该行贷前调查不尽职、严禁跨地域经营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合计被罚没140万元。

具体来看,2024年1月,蓝海银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对合作机构催收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70万元;同年4月,该行又因严禁跨地域经营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尽职,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没70万元。这对于新兴银行来说并不是好事,尤其在蓝海银行的管理层不乏老将的情况下,这样的合规性问题实属不该。

总的来看,蒙眼狂奔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精耕细作才是接下来的主旋律。在正经历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阵痛期,以及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夯实内生质量、优化结构?在业务合规与业务扩张中找好平衡?

稳中求进,实现量与质的兼容十大配资排行,想必是当下正值“青春期”的蓝海银行所要闯关的一道道难题。



栏目分类
相关资讯